邮票: 1997年特种邮票《侗族建筑》 共:2张图片

作者: rui

类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 » 1997

时间: 2023-05-26

人气: 109

图片: 2张

售价: 2积分

收藏: 收藏此套邮票

正文:

国家邮政局1997年6月2日发行《侗族建筑》特种邮票1套4枚。

(4-1)T   增冲鼓楼    50分   3151.75万枚
(4-2)T   百二鼓楼    50分   3151.75万枚
(4-3)T   跨河风雨桥  150分  2551.75万枚
(4-4)T   田间风雨桥  150分  2551.75万枚

志号名称:1997-8T
版别:胶印
整版枚数:20枚
邮票规格:30×40
齿孔度数:12度
设计者:李印清
印制机构:辽宁省沈阳邮电

P.S. 1997年6月2日,为宣传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邮电部发行了《侗族建筑》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增冲鼓楼”。画面采用旭日东升时的暖色调,在涌动着的光环中表现增冲鼓楼巍峨高耸与神秘感。增冲鼓楼坐落在贵州省从江县城西北50公里处的增冲寨。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修建。1978年和1982年曾两次维修。鼓楼占地94平方米,通高20余米,为密檐式,外形为13重檐八面坡攒尖顶,四周四根大木柱冲天而起,旁边配以多根小立柱,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木凳,供歇息使用。往上的飞檐和斗拱,形如宝塔,最上层放置一面大皮鼓。上为双层楼冠葫芦宝顶,八角飞翘,刹柱冲天,姿态雄伟壮观。增冲鼓楼为木结构,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鼓楼。
  (4-2)为“百二鼓楼”。画面以正午时分的骄阳和蓝天上飞舞的白云来映衬鼓楼,使其更显得古朴自然,俏丽巍峨。百二鼓楼坐落于从江县城北40公里的洛香镇百二村,建于1927年。为密檐式,外形为四角九重檐四面坡攒尖顶,不设楼冠,它与增冲鼓楼代表了两种形式迥异的类型,其它多是这两种形式的组合变种。
  (4-3)为“跨河风雨桥”。画面采用横式构图及金黄色调,展现了跨河风雨桥的婀娜多姿和独特风貌。跨河风雨桥位于黎平县城南109公里的地坪上、下寨与甘龙之间,横跨南江河上。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1964年重建,1981年维修。为石墩悬臂梁,上覆桥廊,全长56米,桥廊宽3.85米。桥间置一石墩,左右桥头与石墩互架原木,逐层向外递伸,从而缩短跨度距离,再由二层各4根粗大挺直的杉原木穿榫成梁,桥面上正中及两端分别建有阁楼一座,楼廊相间,组合严谨,亦楼亦桥,造型奇特。
  (4-4)为“田间风雨桥”。画面采取细雨蒙蒙的意境,并有几位小憩的姑娘,以表现侗家的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更显田间风雨桥的秀美、实用。田间风雨桥位于黎平县距县城25公里处的高近乡。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该桥置身于田间小溪之上,用长圆木一排简支架设,桥墩用块石砌筑,迎水面作分水,岸墩亦用石砌,其上放置托梁,末端嵌压巨石。为增重量,桥顶中间及两端均建有亭楼,使造型更为完美,结构玲珑精巧。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祖先是居住在江浙一带的古越人,自称为“甘”,世代居住在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等县市,也有少数居住在湖南、广西等省区。使用侗语。以农业生产为主,有优良的建筑艺术传统。其建筑精巧别致,形式多样,善造鼓楼和花桥(风雨桥),据调查,现尚存鼓楼有300多座,花桥为数更多。那如塔如阁的鼓楼和具楼具廊的花桥,正是侗族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及古建筑遗产中的又一瑰宝。
  侗族聚集的地区山峦叠嶂,溪流纵横,湿热多雨,森林茂密,地势险要而偏僻,交通不便而闭塞,侗寨本身就因山势而建,因水临溪而筑,以便于居民日常之生活。在密集的木楼民居群中,或寨中、或寨边,仍择地建造鼓楼。楼前辟鼓楼坪用以表演传统节目,或开鱼塘以备防火。最初仅是为适应侗家喜欢聚居一起的生活方式,建一个空间宽敞的房舍,解决可以集中的地方。为抵御外侮,便于瞭望敌情,鼓楼随之增高,鼓声也传得更远。鼓楼的基部多起于平地,下部架空,或作为寨门,或成过街楼。其基本类型有4种: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尤以后者为佳,它集塔、阁、亭于一体,英姿壮观,乃侗乡典型标志。但无论何种形式,均由阁底、塔身、亭顶3段组成,平面为4、6、8边或其中几种组成的几何图形,外形呈多边锥柱体,腰厦檐层叠渐缩,顶盖多为攒尖式或歇山、悬山式,挑檐加大,檐下常以如意斗拱层层出挑。亭顶内立雷公柱,上端固定长铁杆,串以钵罐作宝顶,成糖葫芦状,更增鼓楼之挺拔。楼身一般不封墙,底部多开敞,少有封窗者。中柱间围一圈,木凳,内设火塘。层檐多但楼层少,层檐可多达17层,但内部仅为上下两层,上层作鼓亭,下层空荡宽敞。平时上层不许上人,故多无梯,仅有少数沿周边设盘转梯,必要时由青年攀援而上击鼓。构架结构为筒架,常以1根雷公柱(通天中柱)、4根中柱、12根檐柱组成,释为1年4季12个月,寓意“天长地久”。构架连接多为穿斗式或穿斗与杠杆组合式,构体一律用榫卯组合,竹钉木梢加固,不用一根铁钉。檐口多为直檐,少数加脊梁而使檐口起翘。封檐板上彩画内容多样,有取自于生活中的耕作、打猎、歌舞等;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三国、西游、杨家将故事等;有图腾崇拜的宝龙珠;有佛家饰物的宝瓶、如意等;以及侗锦图纹。角翘泥塑有升龙、立虎、鹤凤等吉祥和辟邪的动物。整个建筑,远望如盘龙状,亭顶似龙首高昂,十分壮观。鼓楼建筑,是侗家团结一心,共同劳动的结果,中柱大材,需组织全寨男劳力上山采伐抬运下山,小材由各户捐献,有时外寨人也前来相助。建成之后,冬季天天有人轮流值班,以使火塘不灭;夏天鼓楼里为人解暑的冷水也保证供给。鼓楼,已成为侗家生活不可缺少的公用建筑物。对外,它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对内,在这里组织庄严仪式,寨老宣布族规乡约,议事裁决民事纠纷,是个政治活动中心;战时击鼓报警喊寨聚众,发号施令,是个军事指挥中心;节日在鼓楼坪上举行祭祀活动,是个文化娱乐中心;因无侗文,平时年青人听长者摆古论今,传播文化知识,接受传统教育,姑娘们在此学习绣花,小伙子集此练吹芦笙,歌师教唱,老人聚谈,又是一个学习休息场所;外来工匠技师在此制作芦笙等工艺品,又可作为临时作坊。
  风雨桥则是在侗族地区常见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风雨桥又叫花桥,是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建筑。它集亭、塔、楼、阁各种建筑形式于二身,以建筑气势雄伟,工艺精湛而著称。其桥墩采用青石垒砌,桥梁、桥柱和桥面等部分则全部用杉木凿榫衔接,整座桥上不用一件铁器,但却坚固耐久。以前,桥上还设有神台祭坛,奉祀着文臣武将,让人们在过桥时,也能进行宗教活动,现在,桥上设置长凳,备上泉水、草鞋等物,以方便过往行人休息取用。桥上也是芦笙比赛,迎送宾客,招待亲朋故友以及年青人谈情说爱之所,是侗族人民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友爱团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