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 T.CY-8 湘鄂西省赤色邮票 共:1张图片

作者: rui

类目: 中国解放区邮票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赤色邮政(T.CY)

时间: 2023-05-25

人气: 148

图片: 1张

售价: 1积分

收藏: 收藏此套邮票

正文: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成立于1930年,由湘鄂边与洪湖革命根据地扩展而成。1931年10月成立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设立赤色邮务总局并发行邮票。

Stamps of West Hunan-Hubei Province Red Posts
发行日期:约1931年
发行单位: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
齿孔度数:无齿孔
印刷版别:石印版
纸质:白纸
图幅:24*22mm
币制:银元
1角,红

此票未见信销票

P.S.
1927年至1934年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带领革命军民经过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湘鄂西苏区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鼎盛时期覆盖湘鄂西地区53个县市,拥有近3万工农红军和20万地方武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积蓄和发展中国的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湘鄂西苏区为促进内部的各项建设,打破敌人的封锁,成立了鄂西赤色邮务总局。总局分为收发、交通、秘书、油印四股,当时有工作人员20余人,负责传递苏区信函、文件、报刊等。赤色邮务总局与湘鄂西苏区革命紧密相连,共经历了鄂西赤色邮务总局(1930年4月——1930年10月16日)、湘鄂西赤色邮务总局(1930年10月16日——1931年12月11日)和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1931年12月11日——1932年9月)三个阶段。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革命需要,总局在湘鄂西苏区内建立了严格的组织系统,担负报刊发行任务,传达党的声音。苏区出版了20多种革命报刊,有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报《红旗日报》和《布尔什维克周刊》;省苏维埃政府办的《工农日报》等,这些报刊最初由省委、县委发行科交邮务局免费分送。

赤色邮政时期,邮路四通八达,省到县到区有固定邮递员投送,邮路按里程计算,分日夜班,步班每天60里。有的地方有骑马、步行、水上木划三种交通方式,任务急使用马,重要文件派专人递送。邮务局设备简陋,县局有5至7匹骡马、一个信箱、一个铜质圆形邮戳。支局没有骡马,只有信箱和木质圆形邮戳。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从上到下逐级建立了邮政运输网,从省到县、从县到区有固定的邮务员传递,昼夜不停。

1932年初,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在设于调弦口的石印局印制了三分、五分、一角等三种票面的邮票在苏区发行。监利市博物馆现收藏有票面一角的邮票一枚,属国家一级文物。目前所见的“壹角邮票”数量不超过40枚,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中的珍品。

赤色邮政还为苏区与白区通邮作出了不懈努力。1930年,湘鄂西赤色邮务总局与周边的中华邮局商定,凡贴有赤色邮票的邮件,中华邮局照收照转;赤色邮局收到贴有中华邮政邮票的邮件同样照收照转。同年10月,赤色邮政又派人到仙桃、新堤等地邮局、代办所联系和办理“存局候领”手续,规定和指定存留邮局收件人姓名和寄件人姓名、地址,定期派交通员前往收取邮件。“存局候领”这项很普通的邮政业务,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苏区与白区得以保持了特殊的通邮关系。1931年春至1932年秋,湘鄂西苏区与白区部分县区沟通联系,形成对敌斗争的邮政网络,为打击敌人、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白色恐怖和严密封锁下,赤白相间的邮件交接方式是极其危险的,邮务总局的工作人员为了革命事业,在邮政工作岗位上置生死于度外,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湘鄂西赤色邮票”征集记(江泰尧)
2021年5月8日,党庆百年华诞纪念之际,中国邮政报记者组团,进行了一次寻访”湘鄂西赤邮壹角票”的活动。他们一行来到湘鄂西苏区的监利、洪湖,走访周老嘴、瞿家湾革命旧址。笔者有幸接受了釆访,传媒单位并作了“寻迹红色邮政 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推介(详见《中国邮政报》5月9日,相关宣传报导)。
令人心动的是,更有关注者纷纷表示:”有点遗憾,不知为何没有宣传捐赠人呢?”许多邮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枚邮票,就像一面镜子,它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赤色邮票见证了红色根据地的光荣历史,人民邮政兴旺的革命进程。方寸之间,也照见了人生的真、善、美。看来,这段沉默了三十多年的往事,到该要澄清的时候了。
1985年,我在监利县文化局工作时,得知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干部邵明杰同志藏有一枚湘鄂西苏区的邮票。此时,县革命博物馆又正通过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全县发出《关于征集革命历史文物的通告》,以此行动,旨在搜集丰富博物馆馆藏。大家一致认为,老邵的收藏正符合本次征集范畴。于是,派笔者以集邮爱好者的名义多次接触、动员持有者,用捐集的名义,拟以相应的经济为补偿,将该票转让给博物馆收藏。经过反复动员磋商,最后达成共识:同意转让,并确定了交接时间、地点,双方期待实施。

邵明杰,湖南长沙人,华中农学院毕业(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后分配到省农业大县监利从事农业科技服务。柘木乡属现代农业试点区域,技术力量雄厚。老邵对这张邮票的来源,秘而不宣,显得尤其神秘。我推测,这枚邮票应是他在柘木乡当农业技员时所得。因柘木乡土生土长的魏炳奎同志,曾是湘鄂西时的邮务局长,土地革命时又兼任过该乡的乡长,具备持用赤邮的条件。

文革后,政治环境宽松,监利成为我省集邮活动恢复最早的县市之一。老邵的邮票经常亮相监利邮展,其中包括这枚红色区票。

1986年九月初,我与博物馆王维清、皮东,三人来到红城乡农机站,找到邵明杰的家。经过一番寒喧后,因有了前期的工作准备,即切入邮票正题……首先,王维清以馆负责人名义,当面付给邵先生500元现金,以作补尝,“区票”归博物馆收藏,交接十分顺意,甲乙双方皆大欢喜。

回到县文化局,人们好奇地争相观看,褒贬不一,各叙己见,众说纷纭。我却忙着写了一段小通讯,寄往报社(见1986年9月24日《湖北日报》第一版报导)。坦率地说,这是一则被拔高了的正能量宣传小文。

到了年底,王馆长来到我办公室,说那张征集来的邮票,有人说是假的,你看怎么……我很惊愕,问谁说的?王的表情有点支吾。我说,是不是馆里经费结椐了?这样吧,你若对该票生疑,又这么不放心,我付给你五百元怎样,把邮票转给我行不?王维清见我态度坚挺,连忙改口:这…不、不。

1987年春,县文化局长游定章、我、王维清三人同赴北京,到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顺便也带上那枚赤邮前往鉴定。国家文物局根据我们汇报内容,分别作复;对这枚邮票,当即与邮政总局邮票博物馆电话联系,约定次日请专家给以技术支持。第二天上午,我们如约来到位于宣武门外的国家邮票博物馆,在六楼见到正忙碌的吴凤岗、杨启民先生。说明来意,十分小心地将”湘鄂西赤色邮票”呈上,请予鉴定。杨启民先生一会儿调出馆藏邮票,二枚票品经仔细比对,邮票的纸质、油墨、色泽、图幅,完全一致。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位邮学专家一致认同,此票乃真品无疑!我作为该票的中介人,如释重负,倒是了却一番心事。事毕,两位专家送我们进电梯时,一再叮嘱要妥善收藏好这枚珍邮。还饶有兴趣地问,你们那里发现该票的信销票或实寄封没有?这期待式的打听,是激励我们去寻觅……

走出邮票博物馆的大门,我对王维清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王馆长喜心悦色,笑逐颜开。返回监利后,王维清马不停蹄地买了一个大匾送到邵明杰家中,表示敬意;北京之行的鉴定结果当然也告诉了他。

本以为可轻松一点的去做好其它工作的,没想到老邵找来了。他手里拿着一本香港刚出版的《杨乃强区票目录》,连连嚷道:”亏了、亏了”!我说:”怎么亏了”?他指着湘鄂西邮票的标价:3000港币。我说,”现时的港币与人民币的比值是,1港元=人民币0.849元,若换算起来,仅值人民币约2500多元,这是参考价。按这个价出手,香港有谁要?若去香港能卖掉,来回路费等生活支出都得自已掏,安全上不说,经济上划算不?你已得到补偿金500元,当时已完成交接手续,报纸上也宣传了你,全省人民都知道你的大名,名利双收了,现在又反悔,说不过去吧。博物馆入了库的东西,你要我退还,我还真没办法。”不管我怎么规劝,他就是不依不挠,搞的人头昏恼涨的。后来,我上楼找到游局长汇报,反映情况,并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确定由我经手,从本局经费中支出,再补给邵500元,以此为限,将此事摆平。

不久,得知藏品丰厚的老邵,又出手了另一枚湘鄂西邮票,给武汉藏家张汉华,交易之中费尽周折……后因故而退货。有了这次不堪经历,邵似乎开了窍,多得不如现得,将邮票果断出手给石首的邮迷曾某。

1989年,国家文物局对馆藏进行评估验收,确定这枚赤色邮票为”国家一级文物”,依法对其进行保护。现在要想亲眼见到原票真容,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一波三折的”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壹角邮票”(如图),而今已成监利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